本書歷史地考察不同時期蒙古人北遷的原因、過程的同時,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追溯蒙古人分布格局,探究清代以來東部蒙旗人文環境變遷,勾勒游牧向農耕轉型時期東部內蒙古區域社會、文化的基本輪廓和族群群體意識特點。對清代以來東部內蒙古農耕村落社會的形成、社會文化的變遷和蒙古部族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本書歷史地考察不同時期蒙古人北遷的原因、過程的同時,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追溯蒙古人分布格局,探究清代以來東部蒙旗人文環境變遷,勾勒游牧向農耕轉型時期東部內蒙古區域社會、文化的基本輪廓和族群群體意識特點。對清代以來東部內蒙古農耕村落社會的形成、社會文化的變遷和蒙古部族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本書是一部民族學專著,作者以寧夏北部一個回漢雜居的集鎮--黃渠橋鎮為考察對象,在深入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將道路發展納入地方社會變遷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視野,以"道路"為脈、以"橋"為點,歷時性地考察了黃渠橋鎮變遷的過程,以期揭示道路與回漢共棲地域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和演化邏輯,同時進一步理解形成西北地區多民族團結互助、族際互惠和經濟互補共同體的歷史與當下,據此闡釋多民族"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文化自覺之"道"。
?
?
?
本書是2014年四川省第八次藏學研討會與會論文集,共收錄來自北京、云南、四川、甘肅、青海和西藏等地專家學者的大會論文,共計42篇50余萬字,內容涉及藏族歷史、語言文化、藝術形式、藏區社會發展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等內容,是近期藏族經濟、文化研究的成果集結。此外,還收了了該會之后紀念平措汪杰的專題文章。
?
本書是作者對自己十年以來,作為一名人類學家"觀"茶的學術總結。本書分為上篇與下篇兩部分,上篇收錄了作者自2013年以來在不同期刊上發表的以茶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多篇,下篇是對貴州茶的歷史、地理和文化進行的專項田野考察。
?
該書是東北大學滿學研究院、湖南師范大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組織編寫的一部文集。田野中國學,簡單來說,就是以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田野方法,對活著的、或者有跡可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整理而形成的一門學科。文集收錄通過田野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的論文、學術評論以及田野學術通訊等方面的文章。本集共收錄文章15篇。論文和田野報告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
?
本書以在1946-1951柯饒富等12位美國年輕的保守派浸禮會傳教士來華及在涼山彝族地區宣教期間的見聞記憶、經歷記錄的基礎上,運用口述歷史與文本記錄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一次跨文化的傳教個案展現,研究中國及其涼山彝族地區近現代歷史和基督教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歷程。
?
本書稿從三江源生態移民的經濟價值取向、政治價值取向、文化價值取向、社會價值取向和生態價值取向等五個方面對三江源生態移民的價值取向進行調查研究,對三江源生態移民在政治意識、就業觀念、文化態度、國家認同、生態行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研究與評述。針對提出的問題和現象進行深入思考,提出了提升政治素養、推動就業水平提高、探索生態移民文化調適途徑、加強國家認同教育、動員民間生態保護力量等措施建議。有出版價值。
該書是新疆師范大學歷史與民族學學院的學術文集,擬每年出版一部。該書稿是第二部,共有十余篇論文,主要匯集該院教師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也收錄了國內民族學界一些專家學者的論文,內容涉及民族理論探索、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民族歷史與文化探究等。